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

时间:2025-08-08 17:17:26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1

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有没有为追寻梦想奋不顾身过?

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却少有人成为梦想中的自己。因为在寻找的途中,我们不断地往自己身上做加法,揽责任,也需要在漫长的孤单的寻找过程中寻找作伴的人,于是我们结婚生子,组建家庭,做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也许这样的生活在旁人眼中无可挑剔,可是唯有你自己知道其中的身不由己,因为你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你想要的。

只是,你已经没有勇气抛开这一切,重头来过,去追寻你的初心。在日复一日的自我找寻又自我否定中,平淡走过一生。当然,也有人在人生的某个时点,犹如被雷击般,毅然决然地舍弃现实中看来还不错的生活,投身自己的艺术理想,不问结果,直至生命结束。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科班学生,我竟然是在毕业十几年后才看这本书,自己都觉得有些惭愧。毕业那年,一位朋友就极力推荐这本书给我看,但当时困于找工作,且刚毕业,真静不下心来读小说,一拖就是十年。但是就理解力和领悟力来说,现在这个年龄读更好,学生时代谈理想是必然的,而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再说理想,难免有矫情之嫌。而一个没有生活历练的学生,读一些书是不合时宜,看不懂,也不能感同身受。很多经典名著,之所以能在时间的流沙中历久弥新,是因为它能跨越时代,让读者产生共情。

小说的主人翁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有一个富裕美满的家庭,一个美丽善于交际的妻子,还有有一双活泼可爱的儿女,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让他们一家过着安逸的生活。他的生活虽然不华丽,却也是很多普通人所艳羡的。他和妻子相敬如宾,默然相守了17个年头,一切看似无懈可击。但是,突然有一天,40几岁的他抛弃妻子,离家出走了,没有任何征兆。他开始追寻自己的画画梦想,他辗转过很多地方,最差的时候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但他从未放弃过画画,最后在一座小岛,与当地的土著结婚,过上了离群索居的生活,最终身染恶疾,客死它乡。生前他的画并不为世人欣赏,死后却被追捧。某种意义上,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即使最后的结局看似和他原来拥有的安逸幸福的生活大相径庭,但谁能说他不值得呢,他在大溪地找到安放生命和灵魂的归宿。从始至终,他从不解释,从未后悔,也从不需要人认同,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他的艺术追求。这样的人生充满戏剧性,却又让人着迷。

多少让想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多少人想追寻诗与远方。可是生活的鸡零狗碎是一场永远都逃脱不开的苦旅。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是自私的,也是勇敢的。如果只是以对家庭的责任,对爱人的态度来说,他自私又无情,冷漠得令人发指;但如果你也曾有过抛开一切,追寻毕生所爱的冲动的话,那么他是让人敬畏的。他孤独的灵魂怀着不为人知的幻想,在四十七岁时向他梦寐的岛屿出发。多数人在这个年纪已经安享天命。而他却开启了生命的新篇章。

理想是月亮,遥远美丽,充满诱惑力;琐碎重复的生活是六便士,不起眼,却离不开,你会舍弃六便士去追逐月亮吗?我是做不到的。我爱这俗世的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息。

小说中很多对女性和婚姻的描写,例如“女人能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永远无法原谅他为她所做的牺牲”,“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太太忘了自己曾干过自食其力这种不光彩事。

她具有上等女子的本能意识,认为花旁人的钱过日子才算体面。”……这些描写让同为女人的我感受到深深的轻视。也许是时代使然,或者和作者的经历相关,总之,毛姆的笔下,女人不够可爱。不管怎样,小说值得细细品读。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2

一年前,我知道了有一本小说叫做《月亮和六便士》,我知道了它的作者是英国的毛姆。一年后,这本书总是出现在我的眼界,在电视里,在手机上。在各种信息的“诱惑”下,不买下它,我恐怕是走不开了。

书刚买回来,正值月考,我就把它忘了,任它在某个角落躺着。有一天,我的心情十分不好,从早哭到晚。每一次我哭得特别伤心的时候,就特别想趴到床上沉沉地睡一觉。醒来,一想到伤心事,又忍不住想睡一觉了。一直这样到下午,我想我再不找点事做,这一天就要过去了。想到新买的书都还没看过几页,觉得好生可惜。沉下心来读一会书,这一天也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尾了。

书中的男主角斯特里克兰德·查理斯,是一位收入不菲的证券经纪人,有一个在外人看来生活幸福美满的家庭。在书中的我刚刚认识他不久后,一个消息传来:斯塔里克兰德带着他的情妇到了巴黎。当他来到巴黎时,却发现,没有金碧辉煌的旅馆,没有姿色过人的女子,只有一间破烂不堪的旅店和作画的工具。他离开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想画画。他从四十岁开始追求理想,从伦敦到巴黎,从巴黎到塔西提岛,在临死前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满意的画作。和梵高一样,他的名声是在死去以后才被世人所知。

斯特里克兰德没有热血少年那般励志,有着的只是让人看不惯的不羁性格。中国清末李鸿章是一个有功有过的人,大家恨他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也赞扬他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而斯特里克兰德也时常让人恨得不行。斯特罗伊夫为他雪中送炭,赏识他的画作。他却默认了斯特罗伊夫的妻子——布兰奇对他的爱。结果到头来,他却只把布兰奇当做一个模特。

但是读到最后,却让人莫名的心酸,不会为他的精神所哭,也不再恨他,因为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个人物形象。看到他亲手烧掉自己的遗作,反而有一丝丝欣慰,他终于完成了人生中最满意的画作了。他这一生,前半生在自己的父亲与金钱的手中。过了半辈子,才想起要追梦,这一追,便追到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刻,他或许是笑着死去的,他失明的双眼可能在最后一刻看到了那副“天才”的画作。

对于斯特里克兰德,我是很佩服他那种勇气的。他从来不把爱情、女人、家庭当一回事。虽然他很不愿意让别人看他的画作,可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还是隐隐约约感觉到了,艺术已经在他的心头上占据了旁人无法超越的位置,就连是他的亲生骨肉,在艺术面前,也不过如此一般。想起一个采访,记者问大二的一些学生,后悔选择这个专业吗?他们多数人很后悔,却没有转专业的勇气,因此这一生,他们再也无法触及自己心中的理想。高晓松本来是在人人羡慕的清华大学就读,但是因为喜欢,因为理想,他离开了这所极富盛名的大学,去了中戏。

我的人生目标实际上是很迷茫的,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想当什么,做什么。但倘若我在一条人生道路上找到了自己所喜欢的另一条道路,我渴望拥有斯特里克兰德的勇气,他的个性,他的品德。我想,只有拥有了他所拥有的勇气,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吧。

《月亮与六便士》,一边是潇洒的月光,一边是闪耀的金钱。我喜欢月光,我也会远离名利。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3

本文是袁 ……此处隐藏6093个字……,就是更加尖酸刻薄了。

斯特里克兰的生活并不好,没人愿意买他的画。而且他也不卖,也不展览,在所有人眼中他是个怪人。还欠了很多钱,还不上钱的时候就会送别人一幅画,而这些送出的画也是被主人堆在角落里,直到斯特里克兰离世后,他的画从六便士卖不出去,到价值连城。角落里的画重见天日。

斯特里克兰最后的日子仍在画画,被大家评论为天才。你想得到从未拥有的,就要付出从未付出的。人都是有理想的,很多人过着普通的生活就知足了,成为不寻常之人,必然要经历常人未经历的。斯特里克兰的勇敢选择,我们未必会做,但好在我们年轻,趁年轻,追理想,不放弃,必成功!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9

毛姆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作家。这是我第一次阅读他的作品,不得不说,他的语言风格独具一格,貌似接近钱钟书先生的某些风趣。

《月亮与六便士》,从小说人物的塑造上、情节设置上,很精细也引人入胜,没有任何繁杂,斯特里克兰生活过三个地点: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塔希提,以及在这三个地方,分别经历了三个女人:妻子艾米、恩人的妻子布兰妮、艾塔。

在伦敦的日子,也就是传说中为了六便士奔波的岁月吧,与大多数人一样,过着波涛不惊的家庭生活,干着证券分析师的工作,还有一双聪明美丽的儿女,并且最重要的,他还有一个贤惠的妻子,而且,在伦敦,他这样生活了40年。

在巴黎的日子,是他追逐月亮的第一站,截然不同的生活由此展开,生活也陡然充满了艺术气息:穷困而潦倒,性格也忽然那样不近人情、不可理喻,以及不惜伤害一个无辜且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无声息的捣乱了别人的生活、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之后,他摊摊手说,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我需要对此提出说法吗?还是来看看我的画吧。

之后经过马赛到达普拉提,也许在这里他找到了心中最亮的月亮,这是他的灵魂出窍之后得到升华的地方,这个地方属于他,属于他的艺术,普拉提与他合二为一,在这里他与梦想毫无阻隔,还有那个叫默默守护他,忠诚于他的梦想,叫做艾塔的女人,于是这里也注定是他生命的终点。

如果说每件事情都需要一个理由,那么在他离开伦敦抛妻弃子的时候,我需要一个令我信服的理由,然而没有,于是,我对他很是无解。

而在另外一件事情上面,我更需要一个理由,他为何可以如禽兽般抢走恩人的妻子,而后将其伤害后,完全无感得面对别人的自杀,于是,我对他很是愤怒。

在塔希提的日子,才是最最纯粹的日子,正如那里的天空,那里的云彩,以及那里的人们。

也许毛姆本人并不懂得女性需要被尊重,于是,在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成为伟大的路上,需要一次又一次,特意或有意,去伤害一个又一个的女人,或许他会认为,除了完全诚服于艺术家本人的女人,才配是女人,不然就是该、就是自作孽,或者干脆叫自取其辱。

于是,即使被抛弃、被遗弃、那么别期望有什么理由可说。因为就是这样啊,女人与艺术,本来就是那么格格不入。

我是女性,对此当然不敢苟同,或者说,对于一个离艺术尚有距离的女性,我接受着传统的教育,那么斯特里克兰,该是传说中的渣男吧。

而这个渣男,确有几把足够分量的刷子,就如在那间毫无装饰的木房里,那一副旷世之作,付之一炬,即使他价值连城,也毫无意义,只有隐隐约约听到两个字“天才”。

所以女性朋友们,珍爱生命、远离艺术家。不过如果你想为艺术献身,那么,就此别过。

月亮很远、六便士很近……月亮很美、柴米油盐也有她的温度。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10

初读月亮和六便士,总给我一种是真是幻的感觉,骨子里明白这仅仅是小说但精神上却隐约觉得是多么真实。对于毛姆为何选这样的名字,我更加偏向于这样一种解释——据毛姆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和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这种说法很简单,我想,也正好符合艺术家们对简单的向往和追求。

其实,我也希望有像斯特略夫那样的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对艺术的欣赏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里面掺杂着自己的人生体验,这可能就是那种和作者心灵交流吧。可以说,斯特略夫的遭遇值得同情,他一心一意地帮助思特里克兰德换来的却是家破人亡。这就让我不禁发问,思特里克兰德这后半生所追求的一定要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么?他所追求的艺术并没有错,为了艺术他几乎抛弃了一切身外之物,这让我感觉到和古希腊哲学家们追求的幸福有着相似之处。伊壁鸠鲁说过“过一种简单的生活,实际上,一个最不需要奢侈生活的人,他能够最奢侈的享受生活”。简单的生活是享受生活的重要法则,而要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也许在思特里克兰德眼里还需要放弃人们那仁义道德,过那种原始人所有的半人半兽的生活吧。所以,他会对拆散斯特略夫的家庭会毫无愧疚;对勃朗什的死也会无动于衷。他所关心的仅仅是自己身心的自由。

毫无疑问,思特里克兰德是被现代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人,在初读时我也不喜欢这样的一个画家,即使在一开始便知道他画了一幅能和西斯廷小教堂中的壁画相媲美的作品。但当我看到他在马赛所过的生活时,脑海中迸出了一个词——安贫。的确,他很好的传承了儒家“安贫乐道”中的安贫,而对于乐道却丝毫不以为意。我想,要是孔子知道了一定会气得从墓中蹦出来和他讲解五常中的仁义礼吧,而他也一定会回一句“关我屁事!”。

在马赛的生活是我对思特里克兰德态度的转折点,从一开始的不喜到这时的迷惑。我看到了他那种在经历周流之苦后依旧坚忍执着的精神,佩服于他的毅力,折服于他的精神。但当我想到他一开始对家庭的抛弃以及后来的致使恩人的家破人亡,这无论如何都是在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抑或说是抛弃了道德。所以,所迷惑的是难道对这更高品质的追求一定要突破那道德这些伦理的枷锁么?而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们所追求的精神上的超脱恐怕对于别人而言是一种无法理解的灾难吧。

在最后思特里克兰德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他创造了能和米开朗琪罗相提并论的壁画,却在临终之际让自己的妻子毁灭了它。这又让我想起叛逆的鲁路修里鲁路修最后说的话——我毁灭了世界,又创造了它。这种截然不同的做法,让我感觉思特里克兰德又有着道家的超然物外,他的确无为,但更加符合道家中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形象。在小说最后,显然给人的更多的是敬佩之情,虽然在道德上不完善,但也无法掩盖思特里克兰德的伟大,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惹人嫌的人,但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回归到现实,在人性自由和道德的选择上我更加偏向于那种阴阳调和折衷的方法。追求人性的自由没有错,但要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话就大错特错了。有些时候我们的确要抛弃人的价值尺度去看待一个问题,这样才会具有所谓的神性。而在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用道德律去约束自己,让自己更能融入社会中。不要过分追求超脱,也不要过分让自身一直处于尘世之中,入世和出世相辅相成在我现阶段看来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很喜欢苏东坡的这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这种热爱世界,热爱人生的生活态度是值得我们追求的。

《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