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说课稿

时间:2025-10-29 09:31:18
二力平衡说课稿9篇

二力平衡说课稿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力平衡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力平衡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运动与力第1节二力平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第八章《力》,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压强和浮力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教法,

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小组协作、讨论归纳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黄山飞来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 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生活中见过的事物和手指支撑起杯子和伞的有趣实验引入新课,觉得新奇有趣,学习积极性被调动。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目的明确,引出二力的平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二力平衡概念的教学

分析课本图9-1中的各种物体的状态、受力情况。学生上黑板画受力示意图,既复习了上一章“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又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由学生分析概括出"平衡状态”及受力情况。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这时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并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教学

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平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

1、实验步骤: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不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实验,而是引导学生“探究木块或小车在木板上有摩擦力;挂在空中小车重力太大,不是二力平衡了。考虑不受摩擦力和重力影响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呢?”展开讨论,考虑摩擦力、重力等因素,最后制定用硬纸片、钩码等作为实验器材。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步步诱导,层层递进的方式深化思路,引出问题。

让学生更多角度地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变灌输教学为引导学习。

2、进行实验:为了克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实验前按①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相同的钩码;②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同的钩码;③把卡片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④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四步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思维清晰,明确目的。

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在得到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习,能够起到紧扣重点、化解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说小结

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发展了能力。

六、说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既达到巩固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力平衡说课稿2

《二力平衡》一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第九章第一节,是学生在第八章已经建立了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二力平衡是物体受力平衡最简单的情况,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为后面研究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压强、浮力的学习等设下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习这节课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目标:

(1)、对于平衡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2)、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3)、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4)、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条件,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探索、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力平衡是本章的重点,是今后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习压强和浮力,分析力与运动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初中学生的推断能力普遍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善,对物体受平衡力都的分析判断比较盲目,因此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八章已经建立了力的概念 ……此处隐藏12237个字……上述两物体不能处于平衡状态,那么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平衡呢?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

器材:带两个定滑轮的铁架台、硬纸板、钩码、线绳。

实验步骤:

①排除物体受力方向相同的两个拉力情况

②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一只钩码,另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两只钩码,两根绳分别通过两个滑轮,观察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将挂两只钩码的一端去掉一只钩码呢。

③将物体转过一定角度还静止吗?何时恢复静止?

④将硬纸板剪成2半,还能平衡吗?

观察实验时,提出相应问题进行探索。

启 发学生思考受两个力的物体保持静止的条件(由学生归纳)很可能学生归纳不完整,逐渐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教师小结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时指出受两个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符合上述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引导充分体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观察、探索、思考、归纳也充分体现了主体地位。通过探索、归纳二力平衡的条件,及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得出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同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4.9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和方向如何?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重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确定出灯受拉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可以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方向,确定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实例过渡,自然,顺情顺理,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明确了思路,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3、课堂小结

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习:补充习题基础部分练习

二力平衡说课稿9

一、 说教材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与力第5节二力平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姿态时所爱的力称为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平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目标。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

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悬挂在屋顶上的灯)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引出二力的平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与验证:

(活动1)两个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研究两个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进行仪器组装,选择适当数量的钩码,来改变细线对硬纸板两个对角拉力的大小。

(活动2)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研究两个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卡片一侧不挂钩码,另一侧挂两个,使卡片受两个力沿同一方向。

(活动3)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

步骤:把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分析归纳:

1)、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时,卡片_________;当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时,卡片___________。(平衡/不平衡)

2)、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卡片_________;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卡片__________。(平衡/不平衡)

3)、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____;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_____。(平衡/不平衡)

演示:用剪刀把平衡的纸片剪成两半。

在得出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共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几对力中,哪对是平衡力( )

A.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B.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子的压力

C书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D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三要素完全相同,则此两个力( )

A 一定是平衡力 B 一定不是平衡力

C 可能是平衡力 D 无法判断是否是平衡力

(3)为什么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习

5、布课外作业

七、说小结

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二力平衡说课稿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